一张普通的图片,加上一段你必须要用的枯燥文本,如何设计才能更加出彩呢?
想要作品更加出彩,无非是图片处理得有看头,文本看上去精致美观。这次我分享以下 5 个常用的版式技法,带大家提升版面的美感和视觉张力!
1. 为什么要学字体混搭?
一般在编排中我们为了保持视觉的一致性,在字体的选用上就会比较倾向「黑体搭配黑体,衬线搭配衬线」,这是一种保险的方式,不会让整个版面因为字体而产生非常突兀的感受。
图片源自网络
但也是因为这样的保险,在文字组整体的形式上可能就会显得比较单调,无法满足全部的应用场景,才会有了更为「激进的」字体混搭出现。
2. 什么是文字混搭?
所谓的「字体混搭」顾名思义,就是将不同的字体搭配到一起,从而产生更多的变化,以适应不同的场景。字体混搭在视觉上的表现会比「黑配黑,衬线配衬线」来的更加强烈,所以也会呈现更加活跃的状态,是一种将变化处理为统一的方式。
注意:字体混搭看似随性简单,但也有其方法和规律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,掌握好字体的「气质」,通过「气质」这一关键点来进行搭配,这样既能明确搭配的方向,也能让整个文字组的气质统一。
举个例子:
假如现在要做一个有文化感的文字组,按照比较传统的想法,选择一个具有文化感的中文直接编排就行了,或者再搭配上一定的西文。
但不难看出,现在的这个文字组就是会略显单调,那么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入一点其他具有文化感的字体呢?
比如在标题中将水墨二字调整为比「宋体」文化感更强的「隶书」,并让其错位,能够有更好的韵律产生。同时也将这种搭配形式拓展到左下的时间文字组,让时间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。
视觉的表现上是不是就丰富一些,再略微调整一下编排,形式上就会更有不同,文字组的张力也得到了提高。
2. 为什么文字组要加入图形?
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以下文字组好看(日文、中英混搭等),仅仅是因为他们编排得当么?
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,就是里面有我们可能不认识的文字,那在这个时候,我们脑子里就不会把它充当一个文字去识别,而是把它当做一个图形,而在文字组中有了图形之后,视觉的张力就会大大提升。
举个例子:
比如我们可以在其中加入标点符号,标点符号也能够算作图形。
再比如我们也可以使用字体中自带的一些字形符号,像思源黑体中,就有特别多的形状造型,打开「字形」面板就可供我们选择。同时在刚刚文字组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使用更丰富的图形进行表现。
使用这些符号,再变化一下刚刚的文字组,又会产生新的差异
1. 版面呆板如何快速打破?
从「破格」一词就不难体会出它的用意,简单可以理解为「打破规律」。当我们在排版的时候,为了让版面更有秩序,常常就会使用一张矩形的图片放置到版面中,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这张矩形图的边缘,为我们之后排布文字组做对齐上的参考依据。
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但是不好的地方同样也突出,就是我们如果文字组的排布也比较简单,那整个版面就会容易显得呆板。
举个例子:
在这种状态下就适合使用「破格」的手法,利用图片中的内容,找到一些突出的边缘,让其超过矩形边缘切割的部分,让整个图片的边缘打破完全横平竖直的状态,提升一定的张力。
2. 学员改前改后的对比
从这两张图,也能很明显的感受出来,进行了「破格」处理的版面,活跃度上更强。
1. 如何强化图文之间的联系?
图文的穿插叠压是为了能更好的让画面中的图片与文字产生联系,不至于图片是图片,文字是文字,从而产生比较强的割裂感。
它直观的表现就是有部分文字会叠在图片之上,或者将图片叠在文字上,遮挡住文字的某些部分,再或者文字与文字之间穿插叠压,人们在观看的时候,通过视觉的补偿将其补齐。
因为有了穿插叠压,图片和文字这两者的存在就会更自然,但值得注意的是,在用图片遮挡文字的时候,不宜遮挡太大面积,不然会影响整体的识别。
1. 如何快速提高图片设计感?
半调效果、双色调等等,都可以算作是图片的「风格化处理」,或者说就是直接在图片上去增加效果。这一做法的最主要目的,就是为了影响视觉上的差异化。
网络特别发达的今天,人们时时刻刻都可以从网络上直接获取到大量的视觉信息,而太多同质化的表现,很快就会出现审美疲劳。所以设计师们,都在不断探索,尝试更加吸引人的表现手法。而图片一般又是在画面中占比比较大的部分,所以在营造视觉的差异化上,在图片里进行风格化处理会比较直接。
通过下面两张图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,一个直接放的就是图片,另一个做了一些像素化半调的处理,处理过的图片差异化就很明显,处理过的设计感相对就会更强。
当然在这里的风格化处理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,并不是指一个单一的效果,能在图片上使用的效果,都可以算到这个范围里面。
暂无评论内容